李世民向前拱了一卒。
“玄奘法师今天应该到长安城外。”
“相国寺、慈恩寺的僧人已经在长安城外迎接,似乎都想要请玄奘法师入住他们的寺庙中。”
历史上,慈恩寺是在贞观二十二年,由李治主持修建,用来追念其母亲文德皇后。
李世民在史册上看到了。
后来,在整顿佛门的时候,就下令把原本的寺庙改名为慈恩寺,又稍微扩建了一些。
用来追念他的母亲太穆皇后。
这样一来,相国寺也就有了一个对手。
两个寺庙之间都在争夺着香客,暗中也有着较量,不至于一家独大。
陈平安善炮,如今和李世民下棋,就必须要想办法换子。
李世民善马、善卒。
这过了河的卒和马,稍有不慎,就能吃掉陈平安一棋子。
“玄奘法师算得上是真正的圣僧,他的心中有佛。”
“只不过,这佛到底还是来自于天竺,并非是这中原之地孕育了千年的瑰宝。”
“佛教东传,对于中原之地的影响比较大。”
“真正的兴盛时期,就是武氏掌权,用佛门来打压道家。”
“佛门由此而大兴,天下寺庙犹如雨后春笋一般,很快林立起来。”
“其实,不管是佛门也好,还是道家也罢,用好了,他们就是让百姓们长治久安的良药。”
陈平安本就不同意什么灭人欲、存天理的说法。
自然也明白,不可能让天下黎民百姓们没有了这方面的信仰。
祂已经深入人心。
是无法完全连根拔起,真要是做到那一步,那就是与天下人为敌,最终的结果就是被天下人给推翻。
佛门、道家,都有着劝说世人与人为善,多行善事、种善因、得善果。
也告诫世人,善恶到头终有报。
儒家曰仁、曰礼。
可现在的百姓们又不是人人都读了圣贤书。
让他们遵守儒家的那些礼,是不太可能的事情。
佛门和道家的理念,就不一样了,你可以不尊儒家的礼,但是你不能冒犯了神仙。
举头三尺有神明。
而何为良药,这一点,陈平安早就讲述过了。
李世民也明白了。
不管是道家、儒家,还是从天竺传过来的佛门,都应该是他安抚万民,巩固自身权柄的工具。
谁好用,就多用一下。
谁不好用,就少用一些。
再加上,现在也有人提出了官学。
认为如今的儒学教义,已经不能满足于大唐的发展和壮大。
需要有一个官学,需要让天下十三道,四百多个州的州学学院,都能够以官学为主。
那么,什么又是官学呢?
就是和四书五经差不多,但是内容上,又要比四书五经还要多一些。
比如,有人提议,从四书五经之中选取一些圣人之言,作为教学的内容,取其精髓、去其糟粕。
很难想象,在这时候,就已经出现了有学子认为四书五经并非都是圣人之言,都需要他们去学。
也有人提议,可以加上佛门的佛经,道家的道德经等。
还有人提议,不如集百家之长,新定一官学,此官学就不再单单是儒学、佛学、道学、墨学、阴阳学等。
至于为何会突然有这样的声音,自然是来自于陈平安的授意。
当然,李世民也是首肯了的。
不然的话,陈平安是不可能让人喊出这些个声音来。
大唐如今使得四夷臣服,并且已经开始海上行商,远航到了大食之西,见到了地中海。
不仅如此,就是这安东都护府的码头,也有人到达了北俱芦洲。
如今就剩下一个澳洲,一个南美、非洲这三大洲没有踏足了。
大唐的兴盛,是真正远超隋文帝时期,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乾坤盛世。
“若是没有你的讲解,朕的眼界也就没有现在这么的高了。”
“让百姓们长治久安的良药,一个在于他们的精神层面,一个就在于他们的物质层面。”
“这也是你的话。”
“如今,玄奘法师归来,也是一个机会。”
“定下官学,定下义务教育,定下开海,定下保甲法,定下摊丁入亩……。”
李世民说的这些,其实已经不是要在他的手上完成。
这是给李承乾的任务!
陈平安道:“陛下,臣以为官学也可以称之为国学,乃是大唐国家兴盛之本。”
李世民点了点头。
陈平安又继续道:“那么,国学的第一要务,就是圣人之言。”
“集四书五经之精华,让学子们能够学习先贤之言,学习道理,再然后,就是算学……。”
陈平安并没有直接来一个九门课程,语文、数学、外语、物理、化学、生物、地理、历史、政治。
这种划分并不适合现在的改革。
国学就相当于是语文了,里面都是圣人之言,不管是孔子、孟子、荀子、韩非子,还是其他的名儒,比如吕氏春秋之中的文赋,还是屈原所做的离骚等等内容。
算学就相当于是数学了,这个学习,就是为了让人拥有逻辑性。
里面涉及到的内容不会太过于复杂,相当于是最基本的学问,只有当学子们到了十五岁,开始有着想要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,才会去选择单独的三门学科进行学习。
再然后,自然就是地理和历史了。
至于物理、化学、生物这些学科,也不太适合在现在就拿出来,让天下学子们去学。
此外,再加上一个工学、农学,一共就是六门学科,合在一起,就是大唐的官学。
这是李世民和陈平安两人商讨出来,最后定下来的一个大致方向。
不过嘛。
这个舆论还是先让普通大众、学子们等等,和大儒、道门、佛门等去辩一辩。
理不辨不明。
只有通过一次一次的辩论,才能认识到自身的不足,也能够让学子们,还是有那些世人,了解更多的道理。
“国学、算经、地理、历史、工学、农学,以次六科为主,十岁入学,十五岁毕业。”
“此后再进学堂,便是要选择三门作为自身的主学。”
“十八岁开始参加科举,二十岁入朝为官。”
“如此才算得上是大兴教育。”
读书是很大一部分人的唯一的出路。
这不管是在什么时候,都是最大的道理。
……
玄奘法师也已经打听过相国寺和慈恩寺。
相国寺原本在汴州。
后来因为朝廷整顿佛门,把汴州的相国寺迁移到了长安城,于长安城城西修建了新的相国寺。
李世民下令,让相国寺的高僧们诵经,为大唐国祚、天下万民祈福。
所以,这相国寺就相当于是佛门的圣地。
也就是佛门的总部了。
汴州的那一个相国寺改了名字。
同时,汴州其他的小寺庙,直接被官府征收,修建了坊间,卖了出去。
汴州只有一座寺庙。
其他州也是一样。
如此一来,长安城也就有了相国寺和慈恩寺。
相国寺修造的时间要更早一些,并且还有好几位高僧,三位主持,更是获得了李世民赏赐的爵位。
慈恩寺的修造要晚一些。
但是慈恩寺乃是天可汗追念太穆皇后才下旨修造,也召了几位高僧为主持。
玄奘法师的身上,带着从天竺那边带回来的佛祖舍利。
除此之外,还有很多经文。
这些都是能够壮大佛门的关键,也是能够让相国寺或者是慈恩寺名扬天下的关键。
“阿弥陀佛……。”
玄奘法师走向了相国寺。
因为相国寺乃是天可汗为了天下万民而建。
是为相国。
而他的大乘佛法本就是度化万民。
故此,也只有这相国寺,符合他的大乘佛法。
相国寺的主持了空连忙还礼。
“阿弥陀佛……。”
慈恩寺那边的僧众见此,非常的失望。
再一次施礼之后。
就先行一步,回到了慈恩寺。
玄奘法师被相国寺的僧众迎接,一起进入了相国寺中。
又带着玄奘法师熟悉了一下相国寺,最后一个一个都看向了玄奘法师。
玄奘法师这才开口讲述自己的西行,求取大乘佛法。
之后,就是和主持们商量该如何举办沐佛节,又该如何安放佛祖舍利。
当然,最最重要的还是能去面圣,得到大唐天可汗的首肯,得到天可汗的支持。
佛门才能真正的大兴。
李世民却把这事儿交给了监国太子李承乾。
李承乾把这事儿交给了鸿胪寺。
道门和佛门的度牒,都有鸿胪寺管理。
天下十三道、四百八十个州,一千五百个县。
这一共就是两千多座大大小小的寺庙。
再加上还有一千多座道观,以及其他的一些来自于吐蕃、吐谷浑、高昌、高句丽等番邦的教派,也都属于鸿胪寺管辖。
这些寺庙、道观等拥有多少僧人、道士,有多少正式度牒,有多少正式的文书等。
鸿胪寺的官员们都要做到心中有数。
玄奘法师见到鸿胪寺的官员之后,就明白了,天可汗对于佛门的态度,不打压,却也不会支持。
他不远万里前往天竺取得大乘佛法。
然而,大唐的商贾们已经踏足到了地中海。
天竺?
大唐的商贾们也已经去过了。
甚至是比他走的还远一些。
至于他的跋山涉水,一路上的所见所闻,就算是再怎么离奇,好像也不足为奇。
高昌国也好,还是叶护可汗,这些人在大唐,不说家喻户晓,很多人也都知道了。
不知道?
那说明你没去听大唐邸报的读报。
大唐邸报上早就介绍了西北之地的那些番邦国度,也介绍了黑衣大食、白衣大食,更介绍了北俱芦洲呢。
再加上,赵王陈平安最近新写的一部小说,叫做封神榜。
很多人都听得有滋有味。
盘古开天地。
女娲捏土造人。
人皇伏羲、神农尝百草……。
鸿钧一气化三清。
直接无限拔高了中原之地,百姓们所熟知的一些神。
所谓的佛祖,在这些神面前,根本就不够看的。
用赵王陈平安来说,以正史论,我们都是炎黄之后,以封神论,我们都是女娲捏土造人所造出来的人族。
大唐朝野上下、万千子民们看了封神榜之后,也是深以为然。
说起来。
《三皇本纪》这本书乃是唐朝开元年间的司马贞所著。
算是补齐了史记之中的三皇之列传。
而现在,这本书还没出现。
大唐人对于三皇的了解,还在于史记以及民间传闻,当然,还有一部《山海经》。
而对于三清的说法,其实早就有了。
“三清”之名,源自六朝时期,最初仅指代“三清境”。
随着道教三洞经书理论的逐步发展,“三清”逐渐成为道教中至高无上的尊神。
《道教义枢》中提到,洞真法天宝君居于玉清境,洞玄法灵宝君居于上清境,洞神法神宝君居于太清境。
《太上苍元上录经》进一步明确了三清即玉清、上清、太清。
故此,陈平安所写的封神榜,算是直接为道家理顺了这一神志列传。
他如今的影响力,非同小可。
封神榜一出。
算得上是道家的狂欢了。
不过嘛。
每一次,上面都要写着此乃闲暇之作,切勿当真。
犹如一根刺。
道家的袁田罡和李淳风都上门求证了。
陈平安却还是坚持要加上这一句。
玄奘法师在翻译佛经之余,也喜欢看大唐邸报。
又让人找来了以前的每一期大唐邸报,从他离开大唐之后,开始看起。
主要还是追陈平安所写的封神榜。
其实,有一些僧人看完,就有了想要去道家修道的打算。
也有人已经行动了。
这也是为何佛门在听到了玄奘法师不远万里,从天竺带回来了大乘佛法之后。
就立即开始把他吹捧为佛门的佛子,甚至是佛祖的转世灵童。
为的就是太高他的身份。
李承乾坐镇东宫,每天几乎是从早忙到晚。
事情实在是太多了。
六部送来的公文需要他批复。
九卿送来的公文,也需要他批复。
然后就是其他琐碎的事情,也都需要他处理,比如有臣子们前来觐见上奏。
又比如,现在要推行官学。
这将会是他以监国太子的身份,推行一项重大的国策。